面对“十四五”规划步入尾声,即将迎来“十五五”规划编制的重要节点,城投行业在下一阶段的化债与转型工作确实至关重要,备受瞩目。《2025年中国城投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》所揭示的城投进入大运营时代、化债政策加码等趋势,为城投公司指明了方向。
城投公司要实现从“在化债中发展”到“在发展中化债”的关键转变,需紧密围绕战略规划引领,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。同时,产业定位的升级也势在必行,要紧跟时代步伐,聚焦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,打造核心竞争力。此外,核心能力的突出、组织管控的高效以及人才队伍的精良,都是新型城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。
具体而言,城投公司应抓住增量政策机遇,积极拓宽融资渠道,优化债务结构,降低融资成本,为化债工作提供有力支持。同时,要深化内部管理改革,提升运营效率,加强风险防控,确保企业稳健发展。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,要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,打造专业、高效、团结的团队,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总之,城投公司在“十五五”期间应紧抓机遇,积极应对挑战,以战略规划为引领,以产业定位为支撑,以核心能力为驱动,以高效组织为保障,以精良人才为基础,推动实现从“在化债中发展”到“在发展中化债”的华丽转身,打造新型城投的典范。
拓宽融资渠道成投资关键
《报告》在权威论坛上隆重发布,深度剖析了城投行业的八大发展趋势。其中,拓宽融资渠道被明确为投资的关键所在。随着一系列化债政策的有效实施,地方债压力得以缓解,但债务循环压力仍存分化。未来,严控新增债务将是主基调,“三债统管”或成常态,城投债务风险将逐步缓释。在此背景下,城投公司需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,如打造产城主体、提升信用评级、挖掘数据资产融资潜力等,以应对新增融资持续收紧与可融资需求不断增加的挑战。
值得注意的是,提升主体信用评级已成为城投公司的普遍追求。无论是地市级还是区县级的城投公司,都在努力提升信用等级,甚至采取“以市代县”的方式,旨在打造高信用评级的政府投融资平台主体。同时,城投业务转型也在加速推进,大运营时代已经到来。面对传统基建业务的放缓,城投公司需积极盘活存量资源,加速业务创新,探寻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房地产疏困中的新发展路径。
“新、数、绿”成为发展关键词
首先,“新”代表了新质生产力,这是城投公司转型的重要方向。通过加大创新投入,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型产业布局,城投公司可以积极参与产业投资,承担好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、战略资本的角色。同时,产业园区也需要紧跟政策,在运营、招商、管理、盈利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变革,打造产业发展的强载体。耐心资本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也密不可分,只有开展经济增加值的核算,与这些资本相结合,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转型升级。
其次,“数”代表了数字经济,这也是城投公司不能忽视的领域。随着“数实融合”发展的进一步加快,地方国资将加速布局数字经济,组建数字产业主体。数据资产入表和运营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,地方国资在应用场景和市场培育方面的优势也将进一步发挥。城投公司需要抓住这个机遇,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数实深度融合。
最后,“绿”则代表了绿色低碳,这是城投公司探索的生态赛道。在全面绿色转型的背景下,城投公司有望加速传统业务绿色转型升级,探索入局碳交易市场,在新能源生产与应用两端发力。这不仅可以推动自身业务转型与产业布局升级,也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。
此外,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也即将收官,加快现代新国企建设已成为行业共识。城投公司需要围绕防范风险和可持续目标,强化ESG理念践行,完善大合规体系。同时,也需要深度融入市场化薪酬改革,落实末等调整及不胜任退出制度,建立市场化、规范化、制度化、长效化的机制。
总的来说,“新、数、绿”这三个关键词为城投公司的转型之路指明了方向。城投公司需要紧跟政策导向和市场趋势,加大创新投入和数字化转型力度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同时,也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市场化改革,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